花垣加快“非遗”产业发展
| 招商动态 |2012-07-04
7月2日,花垣县“苗族巴代文化学会”成立。至此,花垣县2010年实施“文化兴县”战略以来,共成立了“苗族歌舞学会”、“苗医苗药学会”等7个苗族文化社团组织,共同推动花垣县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“齐步走”,并初步实现了“双赢”。
花垣县系文化部命名的“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”,建成“中国蚩尤文化研究基地”。花垣县共有511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,“苗族花带制作技艺”、“苗族医药”等4个项目已列入国家级“非遗”名录,“苗族赶秋”等12个项目则被列入省级“非遗”名录,已建成“非遗”传习所(馆)3个。花垣县有375个农村民间文艺团体,农民演员多达5680余人。花垣县经常性举办“赶秋节”、“三月三”、苗歌大赛等节会和赛事活动。
63岁的苗族巴代文化传承人石寿贵,与苗族一级作家龙宁英合作,整理编纂的《湘西苗族巴代古歌》上下集、《湘西苗族古老歌话》正式出版后,在世界苗学界引起轰动,被称为“苗族巴代文化的经典之作”。
花垣县遵循在生产和经营中保护与传承的原则,用这些技艺,制作出花样翻新、工艺独特的旅游纪念品和室内装饰品等,形成了相当规模的“非遗”产业。从事苗绣、织锦、银饰等加工的文化经营户有330家,直接从业人员达5100多人,2011年产值达1.86亿元,受益群众达12万多人。苗绣壁挂、挎包等文化旅游产品远销东南亚、美国、日本及澳大利亚。仅花垣镇坝塘村通过自办的《苗族绣苑》网站,每年销售民族文化产品就达38万多元。
